防水之家讯:当窑内物料温度达到1200℃左右时就会出现液相,随着温度的升高,液相黏度变小,液相量增加。此时,暴露在热气流中的窑衬温度始终高于窑内物料温度。当它被料层覆盖时,温度突然下降,加之窑筒体表面散热损失,液相在窑衬下凝固下来,形成新的窑皮。窑继续运转,窑皮又暴露在高温的热气流中被烧熔而掉落下来。当它再次被物料覆盖时,液相又凝固下来,如此周而复始。假如这个过程达到平衡,窑皮就不会增厚,这属正常状态。如果粘挂上去的多,掉落下来的少,窑皮就会增厚,反之则会变薄。当窑皮增厚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结圈,而形成结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(1)入窑生料成分波动大,喂料量不稳定
实际生产过程中,窑操作员最头疼的事是入窑生料成分波动太大和料量不稳定。窑内物料时而难烧时而好烧或时多时少,遇到高K H 料时,窑内物料松散,不易烧结,窑头感到“吃火”;遇到熟料f -C a O 高或料量多时都迫使操作员要加煤以提高烧成温度,有时还要降低窑速;遇到低K H 料或料量少时,窑操作不能及时调整,烧成带温度偏高,物料过烧发黏,稍有不慎就形成长厚窑皮,进而产生熟料圈。
(2)有害成分的影响
分析结圈料可以知道,C a O +A 12O3+Fe2O3+SiO2含量偏低,而R2O 和S O3含量偏高。生料中的有害成分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先后分解、气化和挥发,在温度较低的窑尾凝聚黏附在生料颗粒表面,随生料一起入窑,容易在窑后部结成硫碱圈。在入窑生料中,当M g O 和R2O 都偏高时,R2O 在M g O 引起结圈的过程中充当“媒介”作用而形成镁碱圈。根据许多水泥厂的操作经验,当熟料中M g O >4.8%时,能使熟料液相量大量增加,液相黏度下降,熟料烧结范围变窄,窑皮增长,副窑皮增厚。有的水泥厂虽然熟料中M g O <4.0%,但由于R2O 的助熔作用,使熟料在某一特定温度或在窑某一特定位置液相量陡然大量增加,黏度大幅度降低,迅速在该温度区域或窑某一位置黏结,形成熟料圈。
(3)煤粉质量的影响灰分高、细度粗、水分大的煤粉着火温度高、燃烧速度慢、黑火头长,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,煤灰沉落也相对比较集中,因此就容易结熟料圈。取样分析结圈料未燃尽煤粉较多,就是例证。另外,喂煤量的不稳定,使窑内温度忽高忽低,也容易产生结圈。
(4)一次风量和二次风温度的影响三风道或四风道燃烧器内流风偏大,二次风温度又偏高,则煤粉一出喷嘴就着火,燃烧温度高,火焰集中,烧成带短,而且位置前移,这就容易产生窑口圈,也称前结圈。
防水之家是专注防水,泥水,防水材料,防水涂料的新闻资讯和防水,防水材料,防水涂料等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网上购物商城,敬请登陆防水之家:http://fangshui.jc68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