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水之家讯:记者也没想到,这一次的采访,竟从抡大锤开始。 锤是24磅的锤,最大号,死沉。奋力抡举过顶,砸向一根近半米粗的涵管,只一下,“噗”地一声就碎了。再砸向旁边另一根同样大小的涵管,却拼尽全力一连三下都毫无破损,只金属般“当当”作响。
前一根是水泥做的,后一根是凝石做的。凝石发明人———清华大学国土矿产资源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、首届长江学者孙恒虎说:“同标号。”
虎口发麻,记者的大费力气,全因这一场针尖对麦芒:
这边的来头着实不小———著名地质学家叶大年亲自主持鉴定会、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20多名中科院院士联名力荐、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在全国“两会”公开发言推介,都为了凝石这一最新发明的“绿色水泥”、建筑材料的未来新宠、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!
然而另一种声音也惊世骇俗———将这一国家“863”计划项目比做当年震惊全国的“水变油”案,“如果大规模用于实践,很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……”
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,事关国家产业的支柱,事关中国水泥原料“至多维持30年”的开采前景,事关中国年消耗全球水泥总产量40%所带来的巨大污染与损失———记者调查。
这件事,其实与你息息相关
已有专家测算过:不出30年,因石灰石原料开采殆尽,很可能没水泥了。
到时候,拿什么来造房子,拿什么来铺马路,拿什么来建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家园?
而且,自1824年英国泥水匠阿斯普丁最早发明“波特兰水泥”以来,水泥,已成近两个世纪里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,却也因其必须经过的“煅烧石灰石、逸出碳酸气”工艺,“释放出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等,污染非常严重。”
严重到什么程度?“去年,全国水泥行业消耗的石灰石为7亿吨,而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就达6亿吨”,近乎1:1。
当你眼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可曾想过,正渐积聚遮蔽天日的乌烟瘴气。
更何况,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,中国正无可回避地处于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,去年产量近10亿吨,占全球总量近一半!预计今后的需求,仍占全球一半以上!
专家惊呼:“这已成为目前造成我国资源过度消耗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”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“变废为宝”的凝石,开始在众多国内顶级专家的推荐下,进入人们的眼帘……
究竟什么是凝石
孙恒虎说:“简单来说,凝石就是凝结而成的石头。”
从字面上就很明了:水泥,是把石灰石打碎细磨,再掺水弄成泥;而凝石,就是把废渣废料凝成石。“这种凝结的过程,就像大地岩石中的火山岩的形成原理一样。”
说白了,“大自然喷发数万年不变的火山灰,一旦落到盐湖里,仅几百年就会形成非常坚硬的岩石,而凝石,也就是把工厂冶金废弃的炉渣废料,如钢渣、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,添加一种成岩剂,几十分钟就能凝结成高强度的岩石。钢渣、粉煤灰的本身结构,就类似火山灰。”
至于这种成岩剂与盐湖作用有何奇妙相通,“核心技术,保密。”
我们知道的是,叶大年院士对发明者的这句评语:“现在看来,仿地成岩在理论上是可行的,你在地质和材料跨学科方面实现了真正的突破。”
孙恒虎介绍:凝石的技术是在国外研究成功的,但为保持中国自主独立知识产权,毅然回国申请专利,在国内开始实施产业化。
产业化,那可是真刀真枪,能行吗?
相比水泥有优势?
孙恒虎向记者详述了凝石相比水泥的种种优势:
第一,更环保。10吨水泥就要消耗7吨石灰石,产生6吨毒气;而凝石的原料,95%为工业废料,无需开山炸石取原料,更无需烧制,“绿色化”生产工艺完全无烟、无粉尘、无废水排放……
第二,更优质。结构决定性能,水泥是硅钙体系,凝石是硅铝体系,“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石头都是后者,凝石在固结粘土细沙上的能力,在低温下抗冻的能力,和在特殊环境下受酸碱腐蚀的能力,普遍超出同标号水泥3倍以上!”
———同一低温下,凝石混凝土实验386次损失约10%强度,而一般水泥混凝土150次就如此;———抗酸碱腐蚀性优,凝石可用海水直接搅拌,其硬化体的抗海水侵蚀性能,远胜水泥……
“因此,在海港工程中、在诸如西部的基础建设里、在特殊的低温条件下,在要求很高的‘三下’(建筑物下、铁路下、水体下)工程建设中,凝石都可大显身手。”
再算一笔经济账
孙恒虎介绍:“去年我国水泥产量9.7亿吨,如果全为凝石,因原料无需开采,光是生产成本就可每年节约600多亿元人民币。”
———生产成本节省30%,投资节省65%,能耗节省50—70%,能源节省30—50%。
吉林通化钢铁公司副总经理王彬告诉:“据全国钢铁协会最新统计,去年全国矿山尾矿28480万吨,实际利用率仅1.5%;钢渣3819万吨,实际利用率仅10%。另据我们统计,目前每年粉煤灰产量高达1.2亿吨,而利用率仅58%。”
所谓尾矿,就是选矿和湿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物,现在全国堆放达5亿立方米,每年的综合处理耗资8.4亿元;而身为清华教授的王光谦记得,全国粉煤灰堆放占地60万亩,每年耗费60亿元。60万亩是什么概念?那相当于4个上海内环中心市区的面积。
还有,不用说也人所共知的,子孙后代环保账。
看来是势在必行了?
事实上,经营此项目的北京蓝资集团,已在全国建起5条生产线,产出凝石3万吨。
只是,除内部少量应用外,这“3万吨”的绝大多数,还静静躺在仓库里……
就此,质疑之声四起。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
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专家,电话里将凝石与“水变油”案相比。
他认为,凝石目前实际上还是“三无产品”,一无行业标准,二无使用定位,三无生产质量控制措施。“如此情况下,竟准备大量生产推广,这很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。”
有趣的是,孙恒虎也恰恰认为,没有标准,正是凝石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推广销售的主因。
同济大学水泥基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孙振平介绍:在美国,一项新的水泥制品出现,必须经过8年时间检验才能投入实践,而凝石仅仅3年。“水泥压力管的使用寿命,要求埋在地下50年不能坏。我个人觉得,关于凝石的一些结论不宜下得太早。”
对此,孙恒虎满腹委屈:“10多项国家专利,一线生产厂家的满意,还有已经造起的房子、路面,3年来监测不断,凝石膨胀量、抗折强度都完全符合国家水泥标准。凝石混凝土强度为38.5兆帕,比同期条件下水泥混凝土强度高28.2%。大锤子砸都行,怎么可能是骗局?”
而上海水泥协会副会长施惠生的说法是,“水变油”之说有些过火,“凝石是一种性能较好的胶凝材料,但这并非说我没有疑问。第一,目前提供的应用数据还太少,也很难看清凝石的理论依据。第二,推荐凝石的20多名院士,为何无一来自水泥行业?”
对此,孙恒虎还是满腹委屈:“至于理论方面,我们实在不能泄漏过多。”至于为何没请水泥行业专家,蓝资集团技术总监徐跃峰说:“凝石的原理是仿大地成岩,属于地质学,与传统水泥理论关联不大。”
那么,凝石难道一点瑕疵都没有?
就像买东西一样,摊主说得完美无缺的东西,总让人心下惴惴不敢买。
一位水泥行业专家就提出:如果说不出缺点,就说明研究不到位。
对此,徐跃峰作答:“从性能上讲,凝石当然不是万能的。那‘3万吨’就是因为还处试验阶段,性能还在观察中。”不过他又介绍说,凝石目前市场推广良好,今年8月一次论坛,就与200多家水泥厂签订了合作意向书。
而中国水泥行业协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全国登记在册的水泥厂,有8000多家。
……
针对种种质疑声,原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理学院院长王天民教授强调:“从循环产业这个角度讲,总体我感觉这个项目非常好,在循环性能方面,水泥比不了。”武汉大学教授侯浩波表示:“这个项目符合我们国家搞循环经济发展方向。”重庆大学黄佳木教授则说:“取代水泥的话,搞水泥的吃什么东西,马上就要站在他那个角度反对你……”
孰是孰非?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只有拭目以待。
(集成:郭泉真)
手记 从替代到循环
不管怎样,至少,凝石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意识,值得深思。
正如上海水泥协会副会长施惠生教授所说:“早在5000多年前,先人就把一种长得像老姜的石头磨粉,去涂山洞地面,使其变得光滑。而我们的长城,秦汉时曾用过糯米去做黏合剂。”
还有历史的巧合———南北朝时,人们用石灰、炉渣与砂子组成“三合土”,而在当时的罗马,也发明出类似的“罗马砂浆”。
……
安居乐业,追求从无止境,直到1824年“波特兰水泥”的面世,以及今天的凝石。
不同的是,此前的替代,从没有像今天的我们一样,如此重视对资源的节约,对环境的保护。
不同的是,今天的替代,是一种全新的循环。“暂不论优缺点,至少凝石所代表的生产模式,正是我们的方向:循环经济。”
而循环经济,就是一种生态经济,是物质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一种新经济形态。
当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约占当年GDP的3%—4%,发展循环经济,已经迫在眉睫。
在孙恒虎的推荐下,记者找到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水泥厂,该厂原年产8万吨勉强过活,但两根粗粗的烟囱天天浓烟滚滚,惹得环保局三番五次上门。今年7月,改上凝石,成本从每吨200多元下降到170多元,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档次,两个大烟囱,也完全“退休”了……
希望,这样的事例,真的能经受检验推广得更多。
希望,今天的凝石,真的能闯出循环经济的明天。
防水之家是专注防水,泥水,防水材料,防水涂料的新闻资讯和防水,防水材料,防水涂料等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网上购物商城,敬请登陆防水之家:http://fangshui.jc68.com/